澳门新威斯人网站中国有限公司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

>

正文

我校科研团队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突破性科研成果

作者:  来源:  编辑:郭书君    时间:2020-12-23    浏览:

新闻网讯 近日,我校物理科学学院李强、李洪森教授在顶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通过原位磁性监测技术揭示Fe3O4的额外容量主要来源, 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了空间电荷存储机制,明确了电子存储位置。

该项研究突破了对传统锂离子电池储能方式(Insertion、Alloying、Conversion)认知,聚焦过渡族金属化合物储能机制研究,利用自主开发的原位磁性监测技术,基于自旋电子学理论揭示了过渡族金属化合物Fe3O4的额外容量主要来源于过渡族金属Fe纳米颗粒表面的自旋极化电容,并证明这种空间电荷储锂电容广泛存在于各种过渡族金属化合物中,其中费米面处3d电子高电子态密度发挥关键作用。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推进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比商业化石墨具有更高容量的负极材料正不断被探索。其中一些负极材料的容量超过了传统储锂机制(插层、合金化和转换)所预测的理论值。这一现象困扰了储能领域近20年,被众多国内外研究人员广泛关注。为了揭示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国际能源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对该现象提出了多种不同理论解释,如电极表面电解质衍生层的形成与分解、含锂物质的氧化反应、空间电荷存储等。然而由于电极材料界面处的复杂性超出常规设备的测试能力,其蕴藏的储能机制始终处于争议中。为了解决这个科学争议问题,澳门新威斯人网站中国有限公司能源物理团队师生历时三年有余,坚持不懈,从软件到硬件、从材料到器件、从理论到实验,多方面攻坚克难,最终取得突破性成果。

该项成果的研究不仅为设计下一代高密度储电容能器件指明了方向,也为能源材料的设计制备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测试分析技术,在产业化方面的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澳门新威斯人网站中国有限公司研究团队将继续聚焦探索解决储能科学中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争取基于该项成果的具有超快存储且大能量密度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早日登陆国内市场。



< 上一篇:我校获批首批山东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下一篇:我校在山东省高校示范协同创新中心、山... >
版权所有 © 澳门新威斯人网站中国有限公司